這陣子被FB瘋狂推播「咖啡冷掉之前」這系列的新書,
原本就想著最近有去誠品的話要記得拿這本來看看,
沒想到這次去誠品黑卡專用的咖啡廳踩點,
咖啡廳的書架上就放了這本,
咖啡廳限時一個半小時,剛好能把這本書看完,
咖啡廳有免費飲料、有座位、有燈光,
大片落地窗面向101+大巨蛋,還不賴,
只可惜松菸樓下的台灣聯通不吃信用卡優惠,
省了飲料錢,花了停車費。
新書沒有什麼新梗,
就只是架構在原先「咖啡冷掉之前」的設定下,更多的小故事,
看的是一種懷念吧。
這陣子被FB瘋狂推播「咖啡冷掉之前」這系列的新書,
原本就想著最近有去誠品的話要記得拿這本來看看,
沒想到這次去誠品黑卡專用的咖啡廳踩點,
咖啡廳的書架上就放了這本,
咖啡廳限時一個半小時,剛好能把這本書看完,
咖啡廳有免費飲料、有座位、有燈光,
大片落地窗面向101+大巨蛋,還不賴,
只可惜松菸樓下的台灣聯通不吃信用卡優惠,
省了飲料錢,花了停車費。
新書沒有什麼新梗,
就只是架構在原先「咖啡冷掉之前」的設定下,更多的小故事,
看的是一種懷念吧。
算是結合我各種興趣的一本書,
日本、法國、繪畫,
融合了真實世界的歷史跟作者對於細節對話的腦補。
松方幸次郎在一戰期間,因工作之便,在歐洲搜集了各種藝術品,
為的是在日本創立一間西洋美術館,好讓民眾也能輕易地接觸到西洋美術,
儘管後來因經濟和二戰因素,美術館計畫泡湯,而藝術品也被滯留在海外,
但主人翁田代還是想辦法交涉將其藝術品運送回日本,
而美術館計畫,作為和法國政府的交涉,也算是實現了,
就是我去過N次的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,
在知道這些背景知識後,(雖然書中對話大概都是作者腦補拉)
突然很想再去一次。
也想到2019年七月最後一次去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時候,
其實剛好就看到這個主題展,
国立西洋美術館開館60周年記念,松方コレクション展,
如果那時候看了這本書,會逛得更盡興吧,
那次是趁著出差前的週末先行前往東京,
印象中是晚上趕著閉館前去的,
當天早班的飛機睡眠不足很累,看的不是很進去,
實在太可惜了。
一期一會,要認真看待每個機會。
老實說川本三郎的書我看完了什麼都不記得,
都是療癒的小短文,適合零碎片段的時間看。
第一次看到張嘉佳的書,是碩班的時候在市區的金石堂,
那個時候隔壁還是原燒,我還熱愛著燒肉。
當時看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」哭得唏哩花啦,不知道在哭傻毀,
明明在書局看完了,最後還是把書買回家再哭一哭,
後來的幾本書觀點太雷同或是電影尷尬到無法觀看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對張嘉佳的印象就是這樣,很雞湯,很催淚,
這本書主軸完全跳脫以前的類型,還是很催淚,只是比較自然的催淚。
第一次看這作者的書,
看完了才知道是人家的遺作,
好可惜。
跟羊毛與花一樣,
在新竹誠品聽了好幾年,
現在已經變成我看小說的背景音,大概就是膝跳反應那樣的存在,
某天忍不住去詢問店員才知道是誰唱的,才知道女主唱已經過世了。
自轉公轉看到一半會忍不住把書闔起,
因為故事情節觸碰了真實世界裡那個廢廢的自己,
太真實了,不忍面對。
原本倒敘法以為女主面對了現實,
但女主最後選了....真的覺得母湯,人生過到這樣好嗎...
充滿負面能量的一本書,
主人翁完全是個冒牌者症候群的重度患者,
一直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、自己不配擁有,
想著當自己擁有了什麼,是否代表著誰失去了什麼,
那個人失去的、是被自己剝奪了嗎?
心思太膩的主人翁,
儘管是物致豐裕的家庭,反而活得很壓迫,
每天都在數著災難害死了多少人,
反過來說,
或許就是沒有金錢的壓力才想這麼多。
簡而知,吃飽太閒(誤)